是癫狂过火的也是终极关怀的
◎李宁
宇宙的尽头是贝果,电影《瞬息全宇宙》里这个荒诞至极的设定,却给我带来了今年最难忘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是个无法被定义的奇妙混合体:既奇幻又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癫狂过火又浪漫温情,既有恶俗趣味又有终极关怀。以至于台版片名《妈的多重宇宙》和港版片名《奇异女侠玩救宇宙》,似乎翻译得很贴切。
多元宇宙的概念不新鲜,但能把它玩得如此剑走偏锋、花样迭出的,当属少见。各种新奇脑洞、快速剪辑、夸张造型与低俗恶搞,使得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奇幻邪典喜剧风。与此同时,《瞬息全宇宙》还是一部迷影电影。从成龙式的功夫片、王家卫式的爱情片,到《黑客帝国》《太空漫游2001》《料理鼠王》《功夫》等,导演在脑洞大开的同时不忘疯狂致敬,在多元宇宙里卖弄着娴熟的中外电影史知识。
俗套的爱与和解
当然,揭开天马行空的华丽外衣,我们会发现影片处理的仍是再寻常不过的家庭伦理故事:中年妇女、美国华裔移民伊芙琳人生失意,既要勉力维持洗衣店生意的正常运行,又要周旋于苛刻父亲、叛逆女儿与软弱丈夫之间,还要疲于应对税务稽查员的财务审计。伊芙琳这一人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她身处东方家长制家庭与美式原子化家庭的夹缝中,又如许多亚裔移民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深陷中年危机与身份焦虑。
显然,影片迎合了近年来的身份政治潮流,触及了种族、阶层、性别、性向等多个议题,尤其以母女二人为核心展现了女性群体的隔阂与和解。伊芙琳深受父亲这一家庭权威的约束与训诫,又不自觉地将这种情感关系投射到女儿身上。片中伊芙琳对抗“宇宙魔头”女儿这一相爱相杀的设定,看似是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实际上仍然指向根深蒂固的父权制。
影片的多元宇宙设定,其意义在于让伊芙琳跳出了现实的一地鸡毛,看到了庸常人生之外的更多可能性,看到了宇宙花园的分岔小径。当遍历多个宇宙的伊芙琳与女儿乔伊化为两块石头静坐于荒原之上时,再也没有比这个静默时分更美好的片段了。
所有的绚烂喧嚣归于寂静,唯有道成肉身,超然物外。以至于让我觉得,如果电影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该有多好。
影片最终还是选择了用许多家庭伦理片常用的爱与和解的手段,来化解这一场巨大的宇宙危机。从故事体验的角度,结尾有些冗长乏味又落了窠臼。一场宇宙奇妙游的终点仍是平庸琐碎的现实,就好似大梦初醒、美好幻灭,不免令人泄气。
但换个角度来想,这恰恰是这部影片所力图表达的:当我们越过万千宇宙,目睹无数种斑斓人生,仍然要不计一切地拥抱身边人,还有比这更动人的吗?
存在主义的内核
除了纵横宇宙的奇妙想象,影片令我更受触动的,则在于它种种插科打诨背后流露出的严肃的终极关怀。
借助于伊芙琳与乔伊母女二人,电影《瞬息全宇宙》不懈地追问人生在世的意义。女儿乔伊的自由意志深受来自母亲的种种规训,背负着原生家庭的沉重阴影。她穿梭往来于不同宇宙,试图寻找情感归属与生存意义,最终却发现人生本绝望,人类太渺小。
片中宇宙尽头是贝果的设定,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一种反讽:汲汲于生的人类,就这样被小小的贝果所凝视、嘲讽与解构。万物不过镜花水月,正如两块孤石伫立荒原的片段试图告诉大家的那样: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
因此可以说,《瞬息全宇宙》为我们描画了人生在世的悲剧处境:人生本虚无,他人即地狱。个体生来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与主体性的实现,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自由与主体性进行损害或争夺的基础之上。换言之,自由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片中乔伊的虚无主义,归根结底来自于原生家庭对其自由选择的种种抑制。当然,乔伊身上所透露出的严重的无意义感和无方向感,不仅是她一个人的精神处境,也是现代人的普遍精神困境。
如果说乔伊教会了母亲伊芙琳看清人生虚无的真相,那么伊芙琳则教会了乔伊如何对抗虚无。伊芙琳在经历了其他宇宙美好人生的诱惑之后,看清了人生与世界的真相,也看清了自己碌碌无为的人生原本毫无意义。但她最终仍然选择回到现实,去发现现实中的爱与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乔伊秉持的是虚无主义的立场,伊芙琳最终展现的则是存在主义式的姿态。此间的不同在于,存在主义承认人生本虚无,他人即地狱,但仍然试图开掘出一条有意义的路途。
《瞬息全宇宙》传递的是一种绝望的哲学,更是一种希望的哲学。这也是为何,影片没有完结在荒原顽石的段落,而是加了一个俗套的结尾:它既让影片的哲理思考得以逻辑自洽,又符合大众文化产品对大团圆式结局的追求。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不会再对影片的俗套结尾有所苛求。况且俗套的只是故事,不是爱。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